对于小米汽车大家怎么看
小米汽车作为刚进军汽车行业,大家对他的品控真的放心吗?这么多人买YU7证明了什么?1)YU7未发布前早就有YU7实车出来了了然后进行了至少一年多的各种路试、碰撞等试验包含供应商的零部件的试验也在进行 雷老板非常注重顾客实车驾驶体验专门开了两次YU7 从北京到上海中路试
2)从历史中看 小米的前款车型SU7刚出世就受到抢订截止到2025年5月份 SU7累积销量超过25万辆目前未发现有规模性的招回所以这有助于YU7的品控控制
3)其次当初小米招人时不是随便能进小米的 非常注重人才这块的准入招的都是各整车厂一流的人才呀人才是其品控的间接保证因素
4)小米汽车的出现确实打了传统整车厂一记耳光包含蔚小理这些互联网背景的整车厂因为只用了比蔚小理更短的时间就批量生产整车了但是你未发现 特斯拉在国内从建厂到批量造车速度比小米更快但目前为止特斯拉已有十多年造车经验了对比下小米汽车从立项到批量生产整车的速度是当世所有整车厂里发时间最少的整车厂了
5) 从普遍上看 大多数人认为小米造车速度快所以我们怀疑它质量跟不上它造车的速度都有类似想法 但是新能源车跟传统燃油车结构已有很大的区别了 现在新能源车的很多零部件高度集成在一个总成上所以感觉新能源车就是比传统燃油车更简单的堆积木但从整车四大工艺角度看待分别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看起来整车四大工艺没变化 但新能源车的零部件改变了从燃油发动机、变速器、离合等转变为电池、电机、电控这些零部件我只能猜小米汽车带来了新思维优化了工艺 强化了源头设计并有比其它整车厂更快的项目立项及批量生产能力即小米汽车从其手机行业里拿来了其互联网行业的强招强势及快速的执行力
6)回归正题 小米汽车是否值得买我们换个角度看发现购买的人员里30%是女性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只能说小米汽车的造型设计的审美观很令女性喜欢另外除了碰撞及交通事故 小米汽车现在发现自燃的很少 相比以前比亚迪及特斯拉、吉利等 是好上一些的最好我想说给点包容给小米吧相信雷老板是真心做好小米汽车这个产品的 郭德纲有句话讲得好:你的相声行不行,看你商演票卖不卖的出去。 同理,鱼龙混杂的新能源车市场,小米异军突起,叫好又叫座。 真以为老百姓都脑残米粉就舍得大几十万的花钱捧场吗。 市场说明一切! 本帖最后由 yingjie511686 于 2025-7-1 14:26 编辑
我们是底盘件公司,从设计开发的工程师,到工艺工程师,再到过程质量管理工程师,我们公司里边不少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工程师都被小米招过去了……
还有人当了小米的SQE,回过头来就审核自己以前的老领导,哈哈:lol
小米汽车的这波操作就是走了一条捷径啊,人招过去就能直接开展工作了
向钱看 我觉得,至少小米一直在做各种测试证明他的车没啥问题,不像别的车企只会口嗨,如果小米汽车真的有比较重大的缺陷,按他的流量,早被爆出来了 摸桥过河,不过人家确认在各种验证测试,不是满分但也还行 吃瓜坐等大佬评价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的可靠途径 不评论,买不起,不会买 一、大家对小米汽车品控是否放心?
1. 初入局品牌,品控存在不确定性
小米虽然在消费电子领域有丰富经验,但造车是一个更复杂、供应链更长、涉及安全更深的产业,尤其是结构件、电池管理系统、整车调校等方面,对品控的要求远高于手机。
首款车型SU7刚发布时,有车主反馈了如内饰异响、车机系统小Bug、充电接口适配性问题等初期问题,这是新品牌常见的“爬坡期现象”。
2. 小米强调对品控的重视
小米造车选择了与联合汽车电子、宁德时代、华为 MDC、比亚迪弗迪等成熟供应链合作;
在发布会上雷军多次强调“智能化+品控+极致性价比”三大理念,车间自动化率、检测标准也被频繁提及。
3. 初期用户是“尝鲜型”,对小问题更宽容
很多早期购车者是小米粉或极客用户,对智能化、操作系统整合(HyperOS)有较高接受度;
对小问题的容忍度高于传统消费者,换句话说,这群人愿意“陪跑”第一代产品。
二、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买SU7(你说的YU7应该是SU7)?
1. 定位精准 + 高性价比
起售价21.59万的SU7,配置却比不少30万级车更“卷”,如全系标配电动尾翼、L2级辅助驾驶、8295芯片+澎湃OS等。智能座舱体验、充电速度、驾驶质感等方面对年轻用户具有吸引力。
2. 雷军个人IP和小米品牌号召力
小米是中国最懂“用户思维”的公司之一,雷军的个人品牌与“参与感”、“国货情怀”深度绑定,对年轻消费者具有很强影响力;发布会营销、粉丝运营、线下门店体验也拉高了品牌关注度。
3. 市场有需求:年轻人想要“性能+智能”的入门电车
SU7的定位类似“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轿跑”,对比蔚小理和传统合资品牌,在设计感、科技感、性价比上确实有优势。
总结:
小米SU7的热卖,证明了年轻用户对智能电车的期待、对性价比的追求,也说明小米品牌的信任基础非常强大。但品控仍需时间验证,尤其是经过3个月、半年、1年后的用户口碑沉淀,才是真正考验这个“跨界造车”品牌的时候。 {:1_180:}{:1_180:}{:1_180:}{:1_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