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cwyzy 发表于 4 小时前

假设检验疑问

最近看6Sigma资料有个疑问:假设检验是基于样本数据来评估总体的状况(评估比率、均值、方差等),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总体的信息很容易就获得,比如产线很多产品检测的数据都能实现在线100%全检了,这个时候还在用这抽样的样本去评估总体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了,或者可以说这个时候类似假设检验这种工具就不太适用了,请大家多讨论,谢谢。

一波渣 发表于 3 小时前

6Sigma连美的那样的500强推行之后都选择了放弃,小作坊还提什么六西格玛

zcc9527 发表于 3 小时前

类似的问题我也想过,比如全检情况下的SPC如何做的问题,但是没有看到什么书上说。

如果已经全检了,而你要的就是全检产品的比率、均值等,当然不用做假设检验,多此一举。

但是个人认为,全检得到的数据并非总体数据,总体数据应该是产线按相同的方式一直持续下去的所有数据,全检仅仅是之前这个时间段的数据,代表不了未来。所以说,当你全检了得到一些统计值,也不能肯定这个产品总体就是这个统计值。如果要去预测未来的值,还是应该给一个置信区间。

zcc9527 发表于 3 小时前

一波渣 发表于 2025-7-18 09:25
6Sigma连美的那样的500强推行之后都选择了放弃,小作坊还提什么六西格玛

华为还在推呢,不过我也觉得搞太复杂有点劳民伤财,很多QC活动其实也是编资料的过程。
但是6s里面的各种工具,各种数学的知识,并不是错的呀,依然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啊。

badboy0133 发表于 2 小时前

以附件解釋

longhua 发表于 1 小时前

尽管总体数据可得,但假设检验的核心思想——基于数据对某个关于过程的“主张”或“状态”进行概率化的决策判断——在以下场景中依然至关重要:

关注过程而非单一批次:

验证过程稳定性/能力: 假设检验不是用来计算当前批次的合格率(这个全检数据已经告诉你),而是用来判断这个过程本身是否达到了目标(例如,H0: 合格率 >= 99.9%)。即使你有当前批次的合格率是99.92%,但这是否显著地、可靠地高于99.9%?还是可能只是随机波动的结果?假设检验通过p值或置信区间提供了这种统计显著性的判断,考虑了数据的变异性。

比较不同时段/条件: 今天全检的合格率和昨天全检的合格率有差异,这个差异是真实的、系统性的(比如设备参数漂移),还是仅仅是随机波动?两个不同班次、不同设备、不同供应商原料生产的产品(各有全检数据),它们的质量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时就需要进行双样本假设检验(如t检验、比例检验)或ANOVA,来判断差异是否超出了随机波动的范围。直接比较两个具体数值无法告诉你差异的“可靠性”或“显著性”。

监控过程是否受控 (SPC): 统计过程控制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续地用抽样数据(即使是全检,在SPC中通常也会抽取子组)进行假设检验(点是否超出控制限?是否有非随机模式?),目的是及时发现过程的异常偏移。全检数据量太大,直接观察所有点波动不现实,SPC的抽样和控制图本质上是持续进行的假设检验,帮助快速识别异常信号。

降低决策风险(量化不确定性):

假设检验的核心输出之一是p值,它量化了在零假设为真的情况下,观察到当前样本(或更极端情况)的概率。即使你有全量数据,p值也能帮助你判断观察到的结果(比如99.92% vs 目标99.9%)有多大可能是由随机因素造成的。这为决策(比如是否调整设备、是否接受供应商的原料变更)提供了一个基于概率的风险评估。直接看数值差0.02%,这个差异“大不大”没有客观标准,但p值小于0.05(或设定的显著性水平α)则提供了一个统计上公认的“显著”证据标准。

置信区间: 虽然全检给出了确切的当前参数值,但置信区间(通常与假设检验相伴)可以提供一个范围,表示在重复抽样(或过程稳定运行)下,该参数值可能的波动范围。这对于理解过程的稳定性和未来表现的预期非常有价值。

处理海量数据的效率和成本:

对海量全检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如拟合复杂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实时监控)可能计算量巨大且成本高昂。有策略的抽样结合假设检验,可以在保证所需统计功效(检出真实差异的能力)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分析效率、降低计算和存储成本。例如,监控一个关键尺寸,从每分钟10000个数据点中科学地抽取100个点组成子组进行Xbar-R控制图分析,比处理所有10000个点高效得多,且通常能达到相同的监控效果。

A/B测试(在线实验):

这是大数据时代假设检验最核心的应用之一!即使平台有亿万用户(总体),当你想测试一个新功能(版本A)是否比旧功能(版本B)更好(比如点击率更高)时,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用户切到A版本。你需要随机分流一部分用户(抽样) 分别使用A和B版本,然后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看作是来自两个不同“过程”的样本),最后使用假设检验(如双样本比例检验) 来判断A版本的指标是否显著优于B版本。全量数据在这里不适用,因为你必须通过随机化实验来建立因果关系,避免混杂因素干扰。

探索性分析和模型构建:

在进行复杂的建模(如预测设备故障)时,科学家可能先用抽样数据(即使总体可得)进行初步的变量筛选、关系探索和模型尝试,并使用假设检验(如检验某个变量的系数是否显著不为零)来辅助判断。这比一开始就在海量数据上运行所有模型要高效得多。初步验证有效后,再用全量数据训练最终模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设检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