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机构
质量检验机构(一)质量检验机构的基本知识
1 .熟悉质量检验机构的主要工作范围
1. 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律 、法规 4. 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检验
2. 编制和控制质量检验程序文件; 5. 检测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3. 质量检验用文件的准备和管理 6. 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质量检验用的技术文件:
1. 设计部门提供〔产品技术标准 ,图样,制造和验证的条件 ,关键件与易损件清单 ,使用说明书 ,装箱品种和数量〕
2. 工艺部门提供〔工艺规程,检验规程,工艺装备图样〕
3. 销售部门提供〔订货活动中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顾客特殊要求〕
4. 标准化部门提供〔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有关标准化方面的资料〕
2 .了解质量检验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权限:1. 有权在作业组织内认真贯彻产品质量方面的方针 、政策,执行检验标准或有关技术标准;
2.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有权判定产品或零件合格与否。
3. 对外购件、原材料有权根据检验结果确定合格与否。
4. 交检的零件或产品 , 由于缺少标准或相应的技术文件 ,有权拒绝接收检查。
5. 对产品或零件的材料代用有权参与研究和审批;
6. 对忽视产品质量 、 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行为,有权制止、限期改正,视情节建议给予责任者相应处分。
7. 对产品质量故障 ,有权追查产生的原因 ,找出责任者,视情节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8. 对产品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 ,有权如实统计与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有关责任部门提出改进措施 。
3 .熟悉质量检验机构的设置
设置质量检验部门的必要性:
1.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是企业建立正常生产秩序 ,确保产品质量的需要;
2. 是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的需要; 4. 向顾客和社会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和承担质量责任 。 质量检验部门的性质:
1. 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独立行使检验职权的技术职能部门 ;
2. 组织内部,它将按标准,工艺,按合同等规定要求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把关; 组织外部,它代表组织向顾客, 向社会提供产品质量合格的证据 。
质量检验部门的地位:
1. 组织内部的地位:
①由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直接领导,并授权独立行使检验职权;
②是组织中质量把关的重要部门,它直接掌握整个组织产品实现的质量情况最及时 、最全面,对产品能否全面 达到标准要求负有重要责任的部门。
2. 组织外部的地位:
它代表生产组织向顾客 、消费者、社会提供产品质量证据 ,实现质量保证 ,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部门 。
质量检验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1. 专职检验机构应在最高管理层直接领导下 。
2. 明确职能与职责 ,确定其工作范围。
3. 科学合理地搞好检验机构内部设置 ,建立完善的检验工作体系。
4. 制定和完善质量检验的工作程序 ,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文件。
5. 配备能满足开展质量检验所需的计量器具 ,测试,试验设备及有关物质资源。
质量检验机构设置类型:
1. 集中管理型质量检验机构
按职能划分: 进货检验站,工序检验站,成品检验站,理化室,计量室;
按产品划分: 甲产品检验站,乙产品检验站
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职能检验机构。
负责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配套产品的进货检验;零、部件的完工检验;成品性能检验;产品交付包装检验 理化室、计量室等检验人员有检验部门直接管理 。
中间工序的质量检验人员 ,行政上受车间管理 ,而其质量检验业务工作受质量检验部门的指导 。
集中管理型的特点:
优点: 1. 有利于质量把关; 缺点: 1. 易形成“检验把关 ”生产闯关的状态;
2. 判断质量问题不受干扰; 2. 易发生一些矛盾或冲突; 3. 有利于质量检验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
4. 有利于检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的不到提高 ;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
优点:
1. 加重了作业组织管理者的质量责任 ,有利于调动作业组织各类人员确保产品质量的积极性 ;
2. 检验人员受作业组织管理 ,感到自己是基层作业组织的组成部分 ,有利于配合作业过程 ,搞好工检关系; 缺点:
1. 对产品质量的决策权力分散 ,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缺乏全面 、系统的分析与考虑;
2. 不利于质量检验工作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
3. 检验人员归基层作业组织管理 ,受完成任务和奖励等因素的影响 ,难于全面实现质量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
4. 不利于质量检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的提高 。
(二)实验室的基本知识
1 .了解实验室的基本任务
1. 快速、准确的完成各项质量检验测试工作; 出具检测数据(报告)
2. 负责对购入的原材料 ,元器件、等物品,依据技术标准、合同和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 ,进行进货验收检验。
3. 负责对产品形成过程中 ,需在实验室进行检验测试的半成品 、零部件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交付前的质量把关检验 。
4. 负责产品的型式试验(例行试验) 、可靠性试验和耐久试验。
5. 承担或参与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技术验证工作 。
6. 承担或参与质量改进和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中的检验测试工作
7. 及时反馈和报告产品质量信息 ,为纠正和预防质量问题 ,提出意见。
实验室的基本工作准则:公正性,科学性,及时性。
2 .熟悉实验室的质量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包括:
1. 明确质量形成过程;
①明确检测依据; ③样品的管理和试样的制备; ⑤环境条件; ⑦计算和数据处理;
②样品的抽取; ④外部供应的物品; ⑥检测操作; ⑧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定;
2. 配套必要的人员和物质资源;
3. 形成检测有关的程序文件;
3 .熟悉样品的质量控制
1. 样品的抽取: (规定具体的抽样方案; 认真做好抽样工作记录)
2. 样品的管理(接收,保管,领用,传递,处理)
①样品接收:应有人负责样品接收 、登记和管理, ④样品存放场所应保持清洁 ,有序,环境条件符合要求;
②样品保管应分类存放 、帐物相符; ⑤样品应规定保存期限 , 以及期满后的处理程序。
③复检用的备用样品 ,应妥善保存并标识和记录 ⑥样品的领用和退回 ,应办理手续 ,清点核查。
4 .掌握检测的质量控制
1. 检测的准备;
(1)检测前,应检查样品或试件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
(2)检测用的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 使用状态是否符合检定和校准状态;
(3)环境技术条件是否满足检测的技术要求;
(4)样品、仪器设备及环境状态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
(5)操作人员资质符合要求;
2. 检测操作和记录;
(1)检测人员按规定的检测程序和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
(2)做好原始记录;
(3)靠近合格界限边缘的数据时 ,须进行必要的重复检测 , 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
(4)检测结束,应对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技术条件进行检查 ,如异常应查明原因 ,对检测结果的 可靠性进行验证;
3. 异常情况的处理;
(1)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 ,应查明原因,纠正后方可继续检测;
(2) 因外界干扰影响检测结果时 ,检测人员应终止检测 ,待排除干扰后 ,重新检测,原数据失效,并记录干扰情况。
(3) 因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检测时 ,原检测数据失效 。故障排除后 ,经校准合格,方可重新检测。
(4)检测过程中发现样品或试件损坏 、变质、污染,应重新取样检测。
(5)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 ,应查明原因,纠正后方可继续检测;
4. 试验计算机检测的控制;
(1)计算机的操作应由专人负责制 ,未经批准不得交叉使用;
(2)计算机软盘应建帐 ,专人负责,妥善管理。
(3)首次使用计算机检测和数据处理 ,应验证计算机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可能时通过人工技术等其他方法进行比对 。
(4)计算机发生故障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并在检测记录中注明;
(5)计算机打印的原始记录应有检测人员签字 。
5 .掌握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检测原始记录是检测数据和结果的书面载体 ,是表明产品质量的客观依据 ,是分析质量问题 、溯源历史情况
的依据,是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 。
1. 检测记录应做到: 如实、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项目完整 ,空白项目应划上斜线。
2. 检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 ,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不同的要求 ,合理编制。
3. 检测记录发生记错时 ,应及时更正 。更改的方法应采取 “杠改 ”方法,加盖更改人的印章 。更改只能有检测记录人 进行,他人不得代替更改 。不允许用铅笔记录 ,也不允许用涂改液更改。
4. 检测记录应由检测人和校核人本人签名 , 以示对记录的负责。
5. 数据处理应符合误差分析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
检测报告是实验室的工作成果 ,它的质量是检测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应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结论正确,易于理解
1. 检测报告的格式应统一;
2. 检测报告通常是有检测人编制,经审核人员审核后,有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
3. 检测报告中 ,如有分包给外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项目 ,其检测结果应注明分包实验室的名称或加以说明 。
4. 对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因故需要修改 、更正时,应由原始报告编制人员提出更改报告,按规定履行报告的审批手续, 经批准将更正后的报告发至原报告的发放范围 ,同时收回原本 ,作废处理。 謝謝分享 {:1_180:} 感谢分享 {:1_180:}{:1_18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