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业,有个特别矛盾的现象: 嘴上天天说“质量第一”,制度一堆、检查不断、会议开不停,但一到客户那里,产品照样被投诉,问题层出不穷。出事一问,没人真负责,推来推去,谁都说“我按流程做了”。 照理说,质量管理越严,产品越应该靠谱。但现实呢?——越管越乱,最后沦为“表面功夫”。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事,到底为什么质量 “越严管、越失控”? 一、流程多了,初衷就容易变味儿最开始,搞质量管理的出发点都是对的:设标准、建流程、搞培训,希望大家按规矩办事、减少出错。 但一层层加码下来,流程越来越细、表格越来越多,到最后,大家做事的重点就变成了“把表填好”“按流程走完”,而不是“把产品做好”。 比如车间工人,刚上班先拍个设备照片打卡;每天三次巡检,拿张表一顿抄,走个过场。
管理成了“表单游戏”,质量自然也就形同虚设。 二、压力太大,大家学会“演戏”一到检查节点,车间打扫得光可鉴人,标识标签一丝不差,记录表齐刷刷。 但检查一过?两天就回到原样。 为啥?因为制度压力太大,动不动就通报、扣钱、写检讨,谁还敢说真话? 大家只想“别出错”,自然就开始演戏:临时补资料、临时上课、示范区弄得漂漂亮亮,背后该乱还是乱。 越怕犯错,越没人敢说真话;越没人说真话,问题就越改不掉。 三、重数字、轻实效,质量变成“数据游戏”很多企业爱上指标:合格率99%、返修率<0.5%、客户投诉为0…… 结果呢?有人开始造假数据、挑样检查、瑕疵藏起来,甚至篡改系统记录,只为了数字好看。 表面一片大好,客户却天天在抱怨。 数据是结果,不是目的。为了数字去做质量,迟早出事。 四、制度拍脑袋,一线根本执行不了很多质量规定,是办公室里想出来的,看起来专业,其实脱离现场实际: - 要求“每两小时巡检”,可产线根本忙不过来;
- 规定“每批全检”,但交期逼得人喘不过气;
- 出货要填N张表,走一堆签字流程,实际效率直线下降。
制度不是不能有,而是要接地气。管得住也要做得了,否则就是“写给检查看”的空文档。 五、“走过场”成习惯,质量文化就废了一开始大家是为了应付,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 谁都不真当回事儿,表格能抄就抄、数据能凑就凑。
出了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解决”,而是“怎么掩盖”。 企业上下,变成了“上面喊得响,下面混得巧”的套路。 质量真正出了问题,靠的是“真抓实干”,不是“演技满分”。 那怎么办?怎么破“形式主义”这个局?最靠谱的办法,其实就这几条: 流程定得清楚,但不能太繁琐,能落地最重要。
少点表格、少点重复动作,留点空间给一线真做事。 检查要改“找错”思维,变成“帮忙解决问题”。
不是去抓谁犯错,而是一起看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鼓励暴露问题,而不是惩罚发现问题的人。
谁敢说实话,谁才是真帮企业守质量。 管理层别坐办公室拍脑袋,多下车间看一眼。
最真实的声音,永远在一线;质量也藏在细节里。 质量管理不是用来卡人的,而是帮人把事做对的。
让员工明白:做好质量,是为了他们轻松,而不是增加负担。
结语:质量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表格可以作假,数据可以修饰,但客户用过的产品不会撒谎。 真正的质量管理,不是堆规章、搞检查、看报表,而是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做到心里。 管理不能脱离现场,质量不能靠演技。 要想企业真长远,得先把质量这事儿,管“实”了。 所以,今天吵完别闹脾气,明天还得一起把产品做好、把客户搞定。因为说到底——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