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公众号( lwm0572/爻变时光),写了点质量人文章,希望能有帮助,提升质量人的价值感。
在公司内部沟通中,如果您的团队和主管提出来这个问题,潜台词是感觉不到质量人的价值或在其原有认知的范围内感觉你没有太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一定的挑衅性,容易僵化你思维和激化内部协作的问题,因此我觉得还是要通俗的试着来说明一下,让更多的人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理解团队中质量人的贡献,并能有一个长久的质量思维。 单独一个人输出质量靠什么保证?主要是看个人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单个人的产出品的质量,以个人技能为衡量指标,有工匠大师、大师手作、达人或精英等称呼。 团队的输出质量靠什么保证?团队首先要解决的是分工的问题,分工完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容,但各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就变成团队内部的沟通问题,这些沟通如何高效? 引入质量人来扮演每个内容工作的验收者,就是最早的品质检验的概念,你交付的东西有没有达到承诺的品质,检验后出具报告。检验是全检和是抽检,就涉及到统计学知识以及国际通行的标准,如果有些交付物没法直接快速的检验完成,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测试,测试可能带来破坏性或影响其本身的性能,时间和成本也需要考量。这个阶段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 这个标准太高了,能不能放低一些?
- 我们这一批产品是内部质量人粗心不认真,把不良品放过,导致不良超标,能不能特采一下?
- 怎么交付的产品不是按最新的设计图纸生产?
这些问题一般都是由质量人来跟进和协调解决,但这样的工作怎么做才能体现质量人的价值感?用一个问题来简单复盘一下。 质量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品质控制阶段,在产品导入量产前制定品质控制计划,确保每个工艺和交付都能达到要求,有了提前控制和规范的思想,把品质的管理纳入到产品实现过程阶段,但还是按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质量验收要求展开品质控制计划,到此还不能说真正进入了研发阶段的品质管理。品质控制计划,对质量工程师的要求,涉及的面比较广,既要懂工艺也要懂设计,还要懂统计分析,比如 SPC 控制图,CPK 的值,还有懂一些质量检验的工具和方法,能提出检验和测试要求,让产线生产管理进行治具设计来确保良率,最好还懂一点工业工程(IE)的知识,能做一些产线或车间的 Layout优化,来提升作业效率和品质。 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最核心的是如何确保研发的质量?研发的质量如何衡量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技术性太强,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同时还有管理者的权威问题,以及内部专家的权威,这两个大山始终是研发人员要考虑的问题。 后面两个阶段复杂度提升太多,还没想好如何来表达,先挖个坑留着,待后续有机会和案例再详细说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