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haopinkeji 于 2023-6-2 15:14 编辑
在制造业这行做了10几年,从事了研发,制程管理,品质管理,从港企到国企到韩资到私人企业,从二次电池行业跨越到手机组装,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接触到最多的名词就是“加班”。
加班赶产能,加班处理异常。国内工厂的工资结构也是底薪+加班。 倒是港企和韩企在控制加班。
个人观点,国内的企业,很多加班都是无效的。无效的原因大概就是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乃至于中层管理的薪资结构:底薪+加班
加班了才有高点的收入,或者是加班工资大大高于底薪,于是能在8小时干完的活,一定得10小时。然后就是公司的水电能耗,空压机,空调等,浪费2小时,于是就有了能在2小时干完的活,5小时都干不完。大大浪费了能源的消耗。
部分工厂的基层的线长,工程师,主管,为了多点加班,同样不会考虑工作效率,或者是没事也在工厂里呆着。这样也是导致一部分的能源浪费。
另一种情况,一些工厂,通过测试layout, IE, 规定了小时别产能,然后一班入职1个月都没有临时工,为了赶产能,开始下饺子一样往下放产品,前面下,后面堆,导致产品磕碰,漏工序,漏测试,QA或客户IBI抽样不合格,又加班加点返工。
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个人观点,可以借鉴一下德国企业,一次性做对。改变薪资结构,减少加班,把加班费的转化为效率,效能工资。
以上属于一家之言,孤陋寡闻的个人观点,碎碎念的胡言乱语,不必当真。
|
|